在德州市臨邑縣山東華邑化工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華邑化工”)廠區,一輛裝載著高純度氫氣的槽罐車正緩緩駛出大門。這些氫氣將被銷往30公里外的禹城市,成為當地山東福田藥業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福田藥業”)生產糖醇的重要原料。
而在禹城市的福田藥業廠區,福田藥業的副總經理賀東海終于松了一口氣:“氫氣實現家門口采購,成本比以往大減。”
在此之前,兩家企業一邊是副產氫氣滯銷,一邊是高價外購氫氣。這一矛盾的破解,得益于德州市開展的“解難題、辦實事、優服務、促發展”走訪企業活動。
時間回到7月初,德州市工信局副局長于吉江帶隊走訪華邑化工。座談會上,企業董事長易升龍提出:“公司每年副產氫氣5000噸,密度小、儲運難,只能燃燒排放,實在心疼。雖然嘗試了氫能車、加氫站項目,但每天僅能消耗0.5噸左右,還有十幾噸的氫氣滯銷。而氫氣運輸成本高,超出100公里半徑每公斤成本增加6元,銷售半徑被死死鎖住。”
于吉江意識到,這不僅是華邑化工一家的困境,更是區域產業鏈協同缺失的信號。
“氫氣放空是資源巨大浪費,必須找到本地用氫大戶!”回去后,于吉江即組織相關科室專題研究。當“糖醇”一詞被提出,思路豁然開朗。作為亞洲最大糖醇生產基地,德州匯聚多家巨頭,年產能超百萬噸,而糖醇生產核心工藝正是催化加氫,福田藥業等本地企業每年需氫量驚人,卻長期依賴150公里外的河北供應,成本高昂。
德州借鑒省里“十鏈百群萬企”融鏈固鏈行動經驗,舉辦“有氫用氫”專場對接會,為華邑化工與糖醇企業牽線搭橋,組織有氫氣需求的企業與華邑化工開展供需對接。經過跟蹤服務,華邑化工與多家糖醇企業達成合作。
然而,把工業副產氫氣用到食品生產線,還需跨越關鍵門檻:食品添加劑生產許可證。面對企業申報經驗空白的情況,當地政府啟動綠色通道,專員駐廠指導,從設備清潔驗證、質量控制文件到安全生產規范,全程協助。
許可證如期發出后,合作效應立竿見影。華邑化工氫氣日銷量從過去的0.5噸猛增至5噸以上,年新增收入預計突破3000萬元。由于食品級氫氣售價(約1.8元/方)比工業用氫每立方價格高出約0.3元,華邑化工在成本略增的同時仍可獲得可觀利潤。
福田藥業采購負責人也算了筆帳:“家門口的氫氣,每方價格比省外采購低0.2元,運輸距離從150公里縮至30公里,一年節約成本近200萬元。”
今年,面對外部復雜的經濟形勢,德州深入開展“解難題、辦實事、優服務、促發展”走訪企業活動,市級負責同志掛鉤幫扶聯系50余家重點企業;“一縣一隊”成立幫包縣隊伍,每周開展一次走訪活動,深入生產一線,掌握企業生產運行情況,了解企業困難訴求;創新建立“工信+”紓困助企協調機制,增強跨部門聯動協同,解決企業各種問題。截至目前,全市已經走訪企業421家,梳理問題建議219個,解決落實75個。
“服務企業絕非救火,重在未雨綢繆。”德州市工信局局長孫洪魁說。在接下來的走訪企業活動中,我們將12個縣(市、區)幫包隊伍升級為“親清服務團”,走出去,深入企業、園區、項目一線,重點關注企業的中長期發展規劃、項目建設和困難建議,提高服務企業的前瞻性、主動性,同時,建立“親清接待室”,請進來,圍繞融資、創新、土地、法律等方面的企業需求,每周五接待有困難問題的企業。走訪過程中,注重服務企業吸引市場資源,梳理企業各類稱號,為企業“實力畫像”,推送給銀行等市場機構,將企業稱號轉變為吸引市場資源的信號,助力企業發展。
(大眾新聞記者 賀瑩瑩 通訊員 高暢 劉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