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我們經歷了一個特殊而難忘的歷史階段,遭遇了新冠疫情對全球帶來的沖擊,面對新冠疫情爆發并在全球快速蔓延,外部環境急劇惡化等不利局面,石化行業按照黨中央的部署,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堅持穩中求進的總基調,堅持新發展理念,貫徹高質量發展根本要求,扭住創新驅動和綠色發展兩大發展戰略不動搖,加大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的力度,加大培育國際一流企業和現代石化產業集群的培育力度,不懼困難,迎難而上,上半年石化全行業打好疫情防控阻擊戰的同時,堅持問題導向和目標導向,積極組織復工復產,首先確保防疫物資的供應,努力開拓市場,取得了全行業經濟運行逐步恢復、持續改善,呈現出穩定轉好的態勢。 上半年石化行業運行情況及特點 石化行業上半年實現營業收入5.07萬億元、同比下降11.9%,利潤總額1416億元、同比下降58.8%,進出口總額3054.7億美元、同比下降14.8%。主要體現出三個特點: 1、油氣產消量繼續增長。原油產量產量9715萬噸、同比增長1.7%;天然氣產量940億立方米,同比增長10.3%;原油和天然氣產量的增長幅度都分別高于去年全年的0.8%和9.8%,這是落實黨中央“保能源安全”最重要的體現。原油加工量3.19億噸、同比增長0.6%,表觀消費量3.66億噸,同比增長7.6%;天然氣表觀消費量1594.2億立方米,增幅6.9%。原油天然氣消費量的增長,都說明市場對能源及原材料需求正處于逐漸恢復中。 2、利潤降幅在收窄。上半年全行業利潤總額1416億元、同比下降58.8%、比前5個月收窄14.2個點。其中油氣板塊280億元、同比下降72.2%、降幅比前5個月收窄4個點;煉油板塊虧損244億元、減虧170.5億元、當月盈利在增加;化工板塊1334.4億元、同比下降32.6%、降幅再收窄8.9個點。總體看全行業的效益在改善,分板塊看油氣和煉油兩個板塊困難大一些,下游化工好于上游。 3、營業收入化工稍好。全行業營業收入5.07萬億元、同比下降11.9%,其中油氣板塊4186.9億元、同比下降17.8%,煉油板塊1.61萬億元、同比下降13.1%,化工板塊2.93萬億元、同比下降10.5%。上游困難更大一些,而化工相對好一些。 石化行業面臨的挑戰與機遇 當前石化行業面臨的挑戰復雜多變、不穩定不確定性因素增強。 1、不確定的挑戰。不確定性是今年面臨的最大挑戰。一是新冠疫情仍在全球蔓延,導致的市場需求驟然下降、全球供應鏈中斷、國際貿易停滯等仍在發酵。二是全球貿易政策受貿易保護主義的影響,給全球或區域貿易政策增加了許多不確定性。三是原油價格捉摸不定,今年上半年布倫特均價39.65美元/桶,同比下降39.8%;尤其是3月初因為OPEC+繼續減產協議談判未果,3月6日油價創下20年來單日最大跌幅,后來低位時破20美元/桶,對石化全產業鏈及國民經濟都產生影響。 2、價格持續走低的挑戰。石油天然氣及其主要石化產品的價格去年12月份呈現出回暖態勢,但受新冠疫情影響從今年2月份重返跌勢、繼續走低。上半年石油天氣開采業價格總水平下跌27.0%,化學品跌幅6.5%。在監測的39種主要無機化工產品市場均價同比上漲的只有8種、環比上漲的有13種,環比上漲比上月增加5種。在監測的84種主要有機化學品種同比上漲的有19種,環比上漲有56種。 3、產銷歷史性下降的挑戰。主要石化產品的產銷量一直都是正增長,而今年上半年都是下降,主要化學品總產量下降0.6%、消費總量下降1.5%,這是少有的。 4、新增產能和進口雙重壓力的挑戰。“十三五”以來,北美和海灣地區憑借頁巖氣革命成功和豐富的油氣資源,煉化一體化以及輕烴為原料生產烯烴、聚烯烴及其系列產品新建產能較大;我國因石化產品長期結構性短缺,PX、乙二醇、聚烯烴等產品連年大量進口,近年來我國呈現出石化產業熱情高、煉化一體化裝置集中建設、集中投產的局面,到“十四五”末除乙烯、聚乙烯存在當量缺口外,PX、乙二醇、PET以及苯酚丙酮、聚碳、己內酰胺等很多產品,都是供大于求的狀況。同時,由于全球大宗石化產品的成本優勢,都共同看好中國巨大的市場需求和增長潛力,大量出口中國市場,這些都對我國石化產品的市場帶來較大的競爭壓力。 當然,石化工業作為國民經濟的重要支柱產業和原材料配套工業,在后疫情時代也有著新的機遇和新的未來。一個基本的判斷是:這次新冠疫情不會導致中國經濟的長期衰退,從第一季度下降6.8%到第二季度增長3.2%,也印證了國際社會認為中國率先“V”反彈的預期;中國將是今年各大經濟體中唯一正增長的國家,中國經濟的增長將有助于世界經濟和新興經濟體的全面復蘇。我們的預判是:穩住當前的復工復產率和社會生活基本正常的狀態,下半年中國經濟增長5%左右、全年增長高于2%基本成定局。 一個定心丸是:今年政府工作報告特別強調做好“六穩”工作和“六保”任務,石化產業不僅為保居民就業、?;久裆捅J袌鲋黧w作出重要貢獻,而且為保糧食能源安全、保產業鏈供應鏈穩定和?;鶎舆\轉保駕護航;尤其是新基建、高端制造業和戰略新興產業等重點領域的發展,對化工新材料、功能化學品、高性能復合材料等,不僅提出了新的要求,更提供了新的發展機遇和發展空間。中國經濟發展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變,經濟韌性好、潛力足、回旋余地大的基本特征沒有變,經濟持續增長的良好支撐基礎和條件沒有變,經濟結構調整優化的前進態勢沒有變,黨中央作出的這“4個沒有變”,也更加堅定了我們加快行業轉型升級,實現高質量發展的信心和決心。 一個可以預見的是:疫情過后世界石化產業重構的機遇,疫情過后世界石化產業將進入新的變革與調整期,其變革與調整的廣度與深度都將超出我們的預期,將帶給全球石化產業鏈和供應鏈重構的機遇,世界石化產業的格局與布局、發展領域與創新重點、合作與協同都會發生深刻的變革與調整,這種變革與調整以及重構過程,必將帶給我國石化產業以及石化企業新的發展機遇。這也正是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的“要堅持用全面、辯證、長遠的眼光分析當前經濟形勢,努力在危機中育新機、于變局中開新局。”
育新機開新局的重點工作 今年下半年石化全行業應全力做好以下五項重點工作: 1、降低影響,努力向好 新冠疫情的突發和持續擴散,對世界和我國經濟都造成了嚴重沖擊,我國疫情防控取得重要階段性成果;石化全行業在疫情突發、人民生命財產受到嚴重威脅的關鍵時刻,迅速行動、為打好疫情防疫戰和阻擊戰做出了卓有成效的積極貢獻,疫情得到初步控制以后,石化行業和廣大企業又積極投身到保春耕行動中去,上半年取得了原油天然氣雙增產、效益降幅逐月收窄、總體穩定轉好的態勢。但是,上半年營業收入和利潤總額雙下降局面尚未扭轉,石化行業受到的影響還在繼續深化和進一步顯現,我們一定要按照習近平總書記在企業家座談會上講的“我們要增強信心、迎難而上,努力把疫情造成的損失補回來,爭取全年經濟發展好成績。”一是全力開拓市場,受疫情影響歐美等主要經濟體停工停產,全球市場需求急劇下降,紡織服裝、輕工制品等石化下游產業鏈的國際訂單有的終止、有的取消,沖擊到主要石化產品的產量和銷售量出現了歷史性下降,所以全力開拓市場就成為當前降低疫情影響和損失的當務之急。一定要鞏固和穩定傳統市場和大客戶,努力開拓新的市場與需求,穩定供應鏈、拓展產品鏈,不斷提升產品的性能和質量穩定性,深化全產業鏈上下游的合作與協同。二是確保資金安全,這一方面中小企業的困難更大一些,各企業一定要突出現金為王,捂緊錢袋子、過好緊日子,努力控制成本,正視當前的困難,上下同心、共度難關,底線思維、一切為了生存。三是降本增效和內部挖潛,上半年石化行業每百元營業成本84.85元,與去年的82.67元、前年的81.28元相比上升不少,全行業上半年還有26.2%的企業在虧損;煉油板塊上半年整體虧損244億元、虧損面44.4%,而應收票據和賬款高達1446億元、同比增加15%,產成品資金占用962.4億元,財務費用同比增加29.2%;化工板塊上半年應收票據和賬款7611.9億元、同比增加6.8%,產成品資金占用3139.6億元、同比增加4%,可見降本增效的空間很大。上半年,中石化在全系統開展了“百日攻堅創效”行動,中海油海化集團眼睛向內、苦練內功,在內部挖潛和降本增效都取得了明顯的效果。各企業應從原料、人工、資金等成本要素入手,深入分析影響效益的短板及其原因,不貪大、不求全,從最亟需解決的問題和容易解決效果明顯的問題入手,做好補短板、強弱項、增效益的工作,努力把疫情的影響降到最低、把損失補回來,爭取全年好成績。 2、全力收官,部署未來 新冠疫情的影響尚未結束,全面完成“十三五”規劃目標平添了許多困難,做好“十三五”的圓滿收官就顯得更加重要。這就要求我們認真對照和回顧“十三五”規劃的發展目標、重點任務是否完成?認真總結和梳理石化產業已經奠定的基礎、形成的優勢,也要系統分析多年來積累的突出問題、主要矛盾和短板,更要認真研究離石化強國的目標還存在哪些差距?問題導向和目標導向相結合,扎扎實實地做好“十三五”的收官工作。“十四五”是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的第一個五年規劃,在對25個省區市、64家石化園區、近200家企業調研的基礎上,調研報告、專題研究報告、規劃大綱、起草思路、重點任務等都已幾經研討、幾易其稿,《石油和化學工業“十四五”發展規劃指南》及其科技創新、綠色發展、石油化工、化工新材料、現代煤化工、石化園區等專項規劃,已形成征求意見稿。“十四五”期間,我們面臨的國際國內環境都將有很大不同,擺在我們面前的困難和遇到的挑戰也將有很大不同,石化產業發展的平臺更開闊了,發展的基礎更扎實了、發展的起點更高了、標準也更高了,我們一定要按照高質量發展的根本要求,進一步堅定石化強國跨越的信心與決心,更加突出創新驅動和綠色發展兩大戰略,持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大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和戰略新興產業培育并重,努力培育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世界一流企業、現代石化產業集群和企業家與創新人才隊伍,力爭石化強國目標實現新跨越。全行業及各企業、各園區、各單位不僅要認真研究做好“十四五”規劃,還要按照黨中央“三步走”的戰略部署,認真思考2035中長期遠景目標,勾勒實現石化強國的路線圖。 3、本質安全,綠色發展 近年來,石化行業和廣大石化企業不斷強化和規范管理、不斷提升科學管理水平和創新與技術水平,總體上本質安全與綠色發展水平都有了明顯的改進和提升,并取得了明顯的進步。但是,安全事故和環境事件還時有發生,尤其是夏季,進入了高溫高濕、雨澇災害不斷的季節,進入了危化品安全事故隱患的敏感期、易發期、多發期,全行業和各涉化企業,尤其是涉及易燃易爆、高溫高壓、易泄漏易腐蝕物料和產品的企業,一定要針對自己的物料特點、產品屬性和工藝過程,做好安全隱患的排查、安全意識的強化和安全預案應對,不斷強化防范意識和責任意識,嚴格執行安全標準和安全操作規程,杜絕生產、運輸、儲存、使用等各環節的安全隱患,確保企業的本質安全。 綠色發展是石化全行業和廣大石化企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舉措,通過開展廢水治理、廢氣治理、固廢治理、節能減排、安全管理提升和園區綠色發展等六大專項行動,在構建綠色標準體系、創新并應用綠色生產技術、打造循環產業鏈以及遏制突出環境問題等方面都取得了明顯的進步。近幾年來,石化行業綠色發展面臨的要求不斷提高、形勢日益嚴峻、壓力不斷加大,綠色發展仍然是石化行業的一大短板,下半年以及今后一段時期,我們要認真貫徹綠色發展的新理念,堅持源頭預防、過程控制、綜合治理,加大綠色清潔工藝和新技術的創新和推廣應用,規范開展綠色產品、綠色工廠、綠色園區以及綠色設計和綠色供應鏈的評價與推廣示范力度,加快廢棄物資源化再生循環利用,不斷提高資源能源的利用效率,不斷提升各企業和石化全行業綠色發展的水平。 4、結構優化,補鏈穩鏈 結構調整與優化是新世紀以來石化行業和各企業高質量發展的主旋律。一是結構優化已取得明顯進步。“十三五”以來,石化全行業持續加大結構調整的力度,在淘汰落后產能和產能置換方面取得了明顯的進步,4年來煉油落后產能累計退出1.4億噸、尿素退出1622萬噸、燒堿退出211.5萬噸、聚氯乙烯退出214萬噸、電石退出699萬噸、硫酸退出約1700萬噸;總體看,通過結構調整與產能置換,大宗石化產品、傳統基礎化學品的產能集中度和整體水平都明顯提升,單位物耗、能耗都顯著下降。二是結構不合理仍然是一大短板。總體上與發達國家相比、個體上與跨國公司相比,石化行業的產業結構、產品結構以及組織結構、布局結構等方面仍存在明顯的差距,尤其是產品結構的高端化方面差距更加明顯。每年石化領域都是大量逆差,去年逆差是2683億美元,今年上半年的貿易逆差1030.8億美元。其中貿易逆差較大的產品有:合成樹脂逆差158億美元,其中聚乙烯72.5億美元,聚丙烯18億美元,聚碳酸酯13.5億美元,ABS逆差12.6億美元;乙二醇29.7億美元,專用化學品逆差13.8億美元;尤其是為高端制造業、戰略新興產業和航空航天、國防軍工配套的化工新材料、專用化學品、高端膜材料、高性能復合材料等的進口依賴度更高。三是補鏈強鏈是關鍵,在當前單邊主義、貿易保護主義抬頭,經濟全球化遭遇逆流、經貿摩擦加劇的環境下,尤其是中興事件、華為事件以及這次新冠疫情的爆發,讓我們清醒地看到做好補鏈強鏈穩鏈是多么重要!要做好補鏈強鏈首先應正確認識中央提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的戰略思考,這種轉變主要是這次新冠疫情突發、全球持續擴散,導致世界各國紛紛采取封鎖措施,嚴重破壞了全球供應鏈,導致了供應鏈中斷和產業鏈的受損;這種轉變是基于中國具有全球最完整、規模最大的工業體系和4億多中等收入群體,我們具備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新發展格局”的基礎、能力和市場潛力,當前的現狀是國內大循環尚未形成,東部與西部、南部與北部、城市與鄉村的良性循環沒有形成,我們生產的產品、尤其是高端產品滿足不同層次群體的現實需求差距也很大;這種轉變也是基于長期的探索積累與創新,不是一時沖動提出的,自“九五”以來,國民經濟領域尤其是工業領域,一直就在大力推進和實施結構調整與優化工程,跨世紀的20多年時間里,結構調整與優化的主要目的就是滿足國內市場大循環為主體的現實需要,近10年來當國人連電飯煲、廚房用具都要從海外背回來的時候,中央適時提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也是為了滿足國內大循環為主體的高端需求,今天提出“雙循環”是因為當前保護主義上升、世界經濟低迷、全球市場萎縮的外部環境下,我們必須充分發揮國內超大規模市場優勢,通過繁榮國內經濟、暢通國內大循環為我國經濟發展增添動力,帶動世界復蘇。千萬不能像有的人狹隘的理解:這是受“脫鉤”論的影響,更有甚者認為這是要回到上世紀六十年代。正確的理解:這是中央為疫情過后外部環境如果惡化作的底線思維,是基于我國今天的工業基礎、發展階段和潛力市場,也是從我國經濟發展穩定和產業鏈供應鏈安全出發作出的戰略思考,習近平總書記特別強調:“中國開放的大門不會關閉,只會越開越大。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絕不是關起門來封閉運行,而是通過發揮內需潛力,使國內市場和國際市場更好聯通,更好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實現更加強勁可持續的發展。”石化產業的情況看,無論是產業結構、產品結構調整與優化的空間,還是從“低端過剩、高端短缺”的現狀,“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的戰略思維,為我們指明了轉型、優化、創新的重點和方向。我們要抓住國家提出的“雙循環”戰略轉變,通過多渠道保障國內供給能力來“穩鏈”,通過創新提升核心競爭力來“補鏈、強鏈”,通過上下游產業鏈的對接和協同來“延鏈”,重塑石化產業“雙循環”格局,培育石化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新優勢。 5、國際視野,開創新局 國際交流與合作是石化行業和企業高度重視、也是石化產業高質量發展十分重要的工作,這不僅是我國石化產業高質量發展、實現石化強國跨越之需要,也是世界石化產業優勢互補、協同創新、共創美好未來之所需。近年來我們十分注重與國際石化組織、各國化工協會以及跨國公司之間的交流與合作,尤其是在產業鏈互補、協同創新、責任關懷、可持續發展、消除塑料污染等全球共同關注的議題和領域,都開展了越來越廣泛、越來越深入地交流與合作,并取得了許多共識和積極的成果。今年新冠疫情的突發和持續擴散,給我們彼此的互訪和交流都產生了嚴重的影響,今年以來聯合會及其各企業原計劃的很多互訪安排、國際會議和交流日程都深受影響、有的甚至已取消;但是我們的交流不能中斷、我們的合作還要深化,“疫情無情人有情,美好未來共協同”。 習近平總書記要求企業家拓展國際視野,提高把握國際市場動向和需求特點的能力。有多大的視野,就有多大的胸懷。我們在研究和展望中長期遠景目標時,一定要在國際視野下,立足全球資源、面向世界市場,石化行業要堅定石化強國的目標不動搖,與一流石化強國對對標,在總體規模、規劃布局、產業結構、人員結構以及創新能力等方面,找找差距、比比優勢,認真看看離石化強國的目標還有多大差距、差在哪里?確立中長期強國跨越的目標和思路,明確重點培育的基地、重點發展的領域及重點強化的產業鏈等發展重點和措施。各石化企業要選擇與自己主業相近的跨國公司對對標,看看產品結構、組織結構、目標市場、核心競爭力以及管理理念、創新能力、國際化水平等方面的優勢和差距,尤其是有的企業新建裝置、擴建產能,其技術路線、原料路線、商業模式的選擇,一定要立足世界石化產業大平臺、國際市場大背景,以全球競爭力為核心要素,充分論證、慎重決策,按照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世界一流企業的部署和要求,確定中長期發展目標和路線圖。各石化園區要按照《石化產業規劃布局方案》和《現代煤化工產業創新發展布局方案》的總體部署,與新加坡裕廊島、巴斯夫路德維希港、比利時安特衛普等世界一流石化基地對對標,要深刻領會“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新發展格局”的轉型思路,首先扎扎實做好園區內產業鏈的協同和園區內的循環,以小循環促大循環,杭州灣、渤海灣區、大亞灣區以及西北能源“金三角”的現代煤化工示范區,立足大循環、面向雙循環,與墨西哥灣、東京灣、鹿特丹港等這樣的世界級石化產業集群對對標,在產業布局、產業鏈協同、產品互補、能源互供、智慧化管理等方面,明確世界一流石化基地和石化產業集群的目標和思路。 今年我們遇到了異乎尋常的挑戰,擺在我們面前的困難也是前所未遇的,但是我們堅信:困難和挑戰都是暫時的,疫情阻擋不了世界經濟重回增長之路的步伐,疫情改變不了我國經濟長期向好的態勢,只要我們不懼困難、堅定信心,保持定力做好我們自己的事情,在育新機和開新局中銳意進取,我們就一定能夠戰勝一切困難,迎著新的希望攀登石化強國之巔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