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務院近日印發《關于深入實施“人工智能+”行動的意見》(下稱《意見》),標志著“人工智能+”已從概念走向大規模應用的新階段,為石油和化工行業擁抱智能時代提供了戰略指引。業內專家指出,石油和化工行業既是AI技術急需突破的重點領域,也是其價值釋放的最大受益者,要將《意見》的戰略指引轉化為行業提質增效的實際動能。
中國化工企業管理協會理事、數字化轉型工作委員會秘書長藍照斌告訴記者,當前,人工智能在化工行業的應用已從初步探索逐步走向規模化落地。在研發領域,AI技術通過分子模擬和高通量計算,顯著縮短了新材料的研發周期;在生產環節,智能優化控制系統(如APC)和數字孿生技術逐步普及,有效提升了生產效率和能源利用率;在安全環保方面,AI驅動的智能監控和風險預警系統已成為行業標配,大幅降低了事故發生率。然而,行業整體仍面臨數據孤島、算力不足、復合型人才短缺等挑戰,亟須通過政策引導和技術協同實現突破。 工信部賽迪研究院研究員馮相昭表示,化工領域“人工智能+”推進相對緩慢,其原因首先是行業特殊性帶來的技術適配難。一是化工行業對工藝控制的穩定性和安全性要求極高,傳統AI模型難以滿足復雜化學反應過程的精準預測需求。二是數據異構性強,化工企業的DCS(分布式控制系統)、MES(制造執行系統)等不同系統間數據孤島現象普遍存在。三是機理模型與數據模型之間的沖突尚未形成優化解決方案。其次,行業在組織與認知層面也存在一些障礙,主要表現在決策層風險偏好保守,復合型人才短缺。第三是基礎設施供給不足與安全環保約束。在基礎設施供給方面,化工企業或園區普遍存在邊緣計算能力薄弱的問題。此外,安全合規壓力大也是一大掣肘。 對此,專家給出了化工行業與“人工智能+”深度適配路徑。 馮相昭認為,一要加快構建多元適配技術體系。包括實現機理驅動與數據驅動融合、分級部署AI應用和建構安全可信AI框架。二是探索實施“三步走”戰略。如示范引領階段,實施“小步快跑”策略,分階段推進,如首期聚焦供應鏈協同和數據平臺。在系統集成階段,整合ERP/MES/SCADA等系統,構建工業互聯網平臺,實現數據有機貫通,開發行業APP。在生態構建階段,聯合高校院所攻關行業關鍵技術,建立“AI+化工”創新中心,制定化工行業AI應用成熟度評估標準等,逐步實現從自動化到智能化再到智慧化的跨越式發展,真正讓化工企業感受到AI帶來的高效率、加速度。 藍照斌說,結合《意見》指引與化工行業痛點,建議重點聚焦“AI+研發”“AI+生產”“AI+安全環保”“AI+供應鏈”“AI+服務”五大應用場景。同時建立四位一體的支撐體系,實現技術筑基、人才保障、生態協同和制度護航,形成政府引導、企業主導、科研支撐和平臺服務的行業AI發展新格局。 河南心連心集團有關負責人表示,為加快智能化轉型,公司將從以下方面發力。一是將“人工智能+制造”應用于工業生產過程。把人工智能與工業互聯網深度融合,通過使用大數據智能、混合增強智能、群體智能、自主智能等新一代人工智能技術,推進工業全要素智能化發展。二是通過人工智能來保障安全生產,應用例如“環境風險識別”“機器人巡檢”“數字孿生工廠”等智能場景,加快實現從“被動響應”到“主動預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