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統計數據顯示,2014年中國中國化肥產量實現了負增長,產量為6933.5萬噸,到了2017年中國化肥產量下降至6065.2萬噸,預計2018年中國化肥累計產量將下滑至5823.6萬噸,累計下滑3.2%。預計2022年,我國化肥施用需求為6722萬噸,考慮到農業部規劃的化肥零增長目標已提前三年實現,預計未來化肥消費總量基本平穩,復合化率持續提高。 那么,2018年的化肥行業在政策上有何變化,化肥大企又如何調整布局?為您整理了12則化肥行業大事件資訊,助你看透2018年的化肥行業。 盤點:2018年化肥行業的12個大事件 一、化肥新巨頭Nutrien擁有360億美元的化肥和農業零售巨擘 1月2日,化肥新巨頭Nutrien宣布加陽(Agrium)和加拿大鉀肥公司(PotashCorp)合并交易已經完成。Nutrien成為全球領先的作物養分生產商,擁有遍布全球的零售分銷網絡,超過1500多個農場零售中心。Nutrien預計將產生5億美元的年度運營協同效應,主要來自分銷和零售一體化、生產優化以及采購節省。2016年9月12日,Agrium和Potash宣布將合并。Potash是全球鉀肥產能最大的公司,而Agrium是全球最大的化肥零售商,此次并購是化肥領域數十年來出現的最大并購案。合并后,將產生一家市值達360億美元的化肥和農業零售巨擘,Potash股東將持有新公司約52%的股權,余下股權由Agrium股東持有。 二、“全國化肥電子防偽追溯服務平臺”正式啟動 4月19日,“全國化肥電子防偽追溯體系平臺”正式啟動。中國氮肥工業協會、中國磷復肥工業協會、國家工業信息安全發展研究中心共同建設并運營和維護全國化肥電子防偽追溯服務平臺。 中國氮肥工業協會理事長顧宗勤表示,利用這一平臺,將建成簡潔、易操作、可擴展的質量信息可追溯體系,集企業掃描賦碼系統、智能手機等智能終端及行業門戶網站為一體,實現對試點企業產品信息的實施可追溯,為廣大消費者提供監督化肥質量的有效途徑和手段,為生產企業提供防假冒、防竄貨、產品流向追蹤、農化服務等方面的幫助。 三、貴州磷肥:堅持產業生態化出臺“以渣定產”措施 產業生態化是近年來貴州省在經濟社會發展過程中,堅持的一個重要原則。尤其是對一些傳統優勢產能,貴州積極采用各種措施,促進綠色化轉型。今年4月出臺的磷石膏“以渣定產”,就是其中一項重要內容。 磷化工產業是典型的重資源且高污染行業,除磷礦石開采造成的生態破壞及污染外,磷礦最主要下游磷肥生產會產生大量磷石膏,形成復雜的環保和安全堆存問題。1噸磷酸(P2O5)副產約4.5噸磷石膏,以全球磷肥實物年產量7000萬噸左右測算,全球磷石膏年產量在2億噸左右。歐洲等環保標準更為嚴格的國家則直接選擇“一刀切”,其中荷蘭早在01年即停止磷酸生產,徹底解決磷石膏增量問題。 盤點:2018年化肥行業的12個大事件 四、5月1日起,化肥農藥增值稅降為10% 5月1日起,農藥、化肥等貨物的增值稅稅率將從11%下調為10%,陸路、水路等運輸服務的增稅稅率也下調至10%。此外,工業企業和商業企業小規模納稅人的年銷售額標準由過去的50萬元和80萬元上調至500萬元,屆時將為不少企業減輕稅負。 自2018年5月1日起,化肥增值稅稅率由之前的11%降為10%,無疑是在政策方面降低化肥企業的成本,大型企業資金一般較為充足,而這對小型企業來說降低了企業運營成本,也是變相為企業減壓扶持小型企業發展。對于鉀肥企業來講,此次稅率的下調成本減少約在20-30元/噸,一年將為企業減負至少20萬。 五、甕福集團和開磷集團由共同的董事長何光亮掌舵 6月19日,一場特別的任命大會在開磷控股集團召開,昔日競爭對手—甕福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何光亮被任命為貴州開磷控股(集團)有限責任公司黨委書記,并被提名為開磷控股集團董事長。甕福集團、開磷集團兩大磷肥行業巨頭由同一人擔任“一把手”,這在行業內還是第一次出現。 甕福集團和開磷集團盡管同為貴州省大型磷化工企業,在市場上更多的是市場競爭關系。而目前的合作將促成兩家企業互相補強,會形成對前端的更強更好的服務能力,更強更可靠更有競爭力的供應能力。再有,在貴州省委推進磷石膏資源綜合利用的背景下,何光亮被同時任命為開磷集團的董事長。為的是實現“守好發展和生態兩條底線,大力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目標。 六、貴州最大氮肥生產企業徹底改名“赤天化”終成歷史 6月25日,貴州省最大的氮肥生產企業-貴州赤天化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赤天化”)的證券(股票)簡稱正式由“赤天化”變更為“圣濟堂”,戰略發展方向逐步轉向醫藥領域。這是繼3月份公司名稱完成工商登記變更后,這家原本以“化肥、化工”起家的上市公司,在名稱上徹底“抹掉”了原有主業的存在感。這意味著老牌貴州上市國企“赤天化”終成歷史,而圣濟堂耗時多年的分步走“類借殼”方案正式完成。 盤點:2018年化肥行業的12個大事件 七、2018年7月1日起,開始執行新的硫酸鉀和尿素國標 GB/T20406-2017《農業用硫酸鉀》將于2018年7月1日起正式實施,用于替代GB/T20406-2006《農業用硫酸鉀》。該標準提高了硫酸鉀產品優等品的水溶性氧化鉀含量,考慮到硫酸鉀主要應用于忌氯經濟作物,標準對氯離子含量有更嚴格要求。此外,針對現行國際標準中水鹽體系和非水鹽體系水分指標有差異,該標準對水分指標進行了適當調整;考慮到非水鹽體系硫酸鉀生產工藝的特點,游離酸指標未作調整。 新的硫酸鉀國標標準,明確提高了硫酸鉀優等品的相關要求,此次國標的修訂,進一步規范硫酸鉀企業對硫酸鉀生產過程中的嚴格把控,也是對硫酸鉀企業一種新的考驗,為提高我國硫酸鉀品質,推動硫酸鉀出口做出了努力。 尿素新版國家標準GB/T2440-2017自7月1日起正式實施。與被替代的2001版標準相比,新標準對農業用(肥料)尿素的取消了一等品登記劃分,對總氮、縮二脲等技術指標進行了調整。值得一提的是,新標準要求農用尿素應在包裝容器上標明警示語:含縮二脲,使用不當會對作物造成傷害。新標準同時規定,合格品縮二脲含量應小于1.5%、優等品小于0.9%。 八、中化集團與白俄羅斯鉀肥公司(BPC)簽署合作備忘錄 8月12日,在中國中化集團有限公司(中化集團)總裁張偉及Belaruskali總經理IvanGolovaty的見證下,中化化肥澳門離岸商業服務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馮明偉與BPC副總經理AlexandrPolyakov簽署了大顆粒鉀肥(白色)2019-2023中國市場五年的代理合作備忘錄,合作總量為70萬噸(含選擇量),具體年度合同以當時的市場為基礎。 據悉,中化集團與BPC之間有著長期友好的戰略合作關系,該備忘錄的簽署加深了中化集團與BPC的戰略合作,為促進白俄羅斯的鉀肥生產提供支持,為中國農業生產提供優質的鉀肥貨源保障。此次雙方合作的白色大顆粒鉀肥產品,是從白俄羅斯原裝進口,由中國農業科學院提供技術支持和產品驗證,氧化鉀含量60%,并含有一定量的硫和鋅元素,針對國內缺硫缺鋅土壤,能夠補充土壤中微量元素、滿足作物對養分的均衡吸收、提高作物的抗逆性、進一步提升作物產量和品質。 九、9月17日,中國鉀肥大合同塵埃落定 9月17日,中方鉀肥聯合談判小組經過近9個月的艱苦談判,最終與BPC(白俄羅斯鉀肥公司)就中國2018-2019年鉀肥海運進口合同達成一致,合同價格為CFR290美元/噸,較2017年合同價格上漲60美元/噸。 金聯創點評:290美元/噸的價格簽訂似乎略高于市場預期但又在合理范圍之內,因早前印度于8月25日與BPC以290美元/噸的價格簽訂鉀肥合約之后,便釋放出國際鉀肥上漲的信號。此次鉀肥大合同價格水平更顯示出今年國際鉀肥市場高位堅挺態勢,全球鉀肥需求量增大,而整體供應量偏緊,為進一步推動鉀肥價格走高奠定了基礎。 十、中農控股與以色列化工集團(ICL)簽署氯化鉀供銷三年協議 11月6日,中農控股在上海與以色列化工集團(ICL)旗下以色列鉀肥公司簽署了新的三年期框架協議,約定雙方將在2019-2021年繼續在鉀肥方面深入合作、鞏固發展。未來,中農控股與ICL將在鞏固現有合作體系的基礎上,繼續擴大合作領域和范圍,不斷深化農化服務,共同為中國農業生產提供優質的鉀肥貨源保障。中農控股下屬生產企業五洲豐還在硫酸鉀鈣鎂肥系列產品的研發與銷售方面與ICL進行合作并開展了卓有成效的推廣工作。 ICL是以色列最大的化工企業,成立于1968年,其核心業務涵蓋化肥生產、工業化學品生產以及高性能產品研發等領域。ICL還是全球水肥一體化概念的發明者、全球最大的特種肥料生產者和緩控釋肥料的發明者。作為全球第六大鉀肥生產商,ICL擁有死海唯一開發權,在西班牙、英國等地均有鉀礦資源,年產氯化鉀約500萬噸。 盤點:2018年化肥行業的12個大事件 十一、兩會繼續推進化肥農藥減量增效 2018年全國兩會已經拉開帷幕,針對化肥農藥用量的問題,農業部部長韓長賦5日在經過人民大會堂“部長通道”時說,下一步將繼續推進化肥農藥減量增效。 自農業部提出力爭到2020年主要農作物化肥使用量、農藥使用總量實現零增長以來。目前,我國農藥使用量已經連續3年負增長,化肥使用量已實現零增長。化肥用量的減少,不僅堅定了企業主動淘汰“僵尸產能”的決心,更夯實了其推進技術改革,主動研發環保類高能、高效新型肥料的前進步伐,另外對于化肥使用超標所導致的土地水源污染等也起到了一定緩解作用。 十二、分子生物學將給肥料帶來革命性沖擊 “肥料對農業生產的價值絕不只是增產!清華大學基于植物細胞營養和植物生長發育控制基礎上的新技術將給肥料產業帶來革命性的沖擊。”全國農技推廣中心首席科學家高祥照,在12月8日“均衡營養肥用于馬鈴薯種植減肥增效試驗項目”的評價會上提出觀點。 評價組的專家一致認為:對肥料的評價內容應該增加;肥料的生產、使用生態環境效益;農作物的產量、品質和營養物質含量;農作物種植、農產品儲運加工、消費者體驗等整個鏈條所需消耗的資源量。這樣的全方位評價,順應了國情、民情和經濟發展的需要,對肥料產業會產生深遠的影響。有關決策管理部門應從更全面的角度看待肥料的生產與使用問題,看待肥料對農業的作用。 據了解,該項目的試驗設計重點是“減肥”和提升作物品質。內蒙古商都縣的試驗數據顯示:植物均衡營養肥的施用量為傳統施肥量35%的情況下,馬鈴薯畝產量接近。錢易院士長期專注清潔生產與循環經濟的研究與推行。她提出肥料的施用不僅要考慮被植物吸收的部分,更要研究其殘余部分對土壤和水系的影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