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95口罩的關鍵技術在于其致密、能有效隔離病毒的的濾芯層。用1噸我們研制的材料,利用我們的技術,可以為20萬只N95口罩提供濾芯層;1噸我們的材料,也可以為80萬只同樣可用于防疫的普通醫用口罩提供濾芯層。而且我們的技術可以讓口罩的濾芯層更為致密,無毒低阻、舒適性佳、防護效果更好。”南京工業大學的李晴博士興奮地說,目前,課題組的研究成果已經投入量產,一天可以生產8噸,這無疑將大大緩解如今市場上口罩特別是N95口罩嚴重緊缺的局面。 李晴所說的技術,是她的導師陳蘇教授課題組的研究成果:熔噴無紡布材料和微流體氣噴紡絲技術。“我們團隊前期一直致力于新型紡絲技術和無紡布材料的開發,研究出了微流體氣噴紡絲技術,可以實現超細纖維的制備,平均直徑65納米,是目前紡絲技術中生產纖維最細的,過濾隔離病毒的效果也就更好。”陳蘇教授介紹,傳統的紡絲技術生產出的纖維,一般直徑在幾百納米,而氣噴紡絲技術所制備的纖維直徑僅幾十納米,可以更好的隔離病毒,將氣噴紡絲的纖維膜負載在傳統的無紡布上,就實現了更優效果的N95口罩濾芯層的制備。 據悉,南京工業大學陳蘇教授團隊近年來一直致力于微流體紡絲和微流體氣噴紡絲工作的研究,前期通過紡絲參數的優化、紡絲體系的探索制備了一系列功能纖維材料,其成果日前在國際材料重要期刊《Advanced Materials》(先進材料)上發表。基于前期的研究基礎,陳蘇教授掌握了紡絲關鍵技術、紡絲設備開發技術和功能纖維原理,為其產業化奠定了基礎。 “針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陳老師帶領課題組在前期研究的基礎上,利用我們自己生產開發的紡絲原材料(“熔噴料”)實現了N95口罩濾芯材料的生產,1噸熔噴料可實現20萬只N95口罩濾芯層供應,可以有效緩解口罩供應的緊張局面。”李晴說,陳蘇教授一直堅持靠近科學靠近工程,他說沒有科學支撐的工程做不深也做不到領先,同樣沒有工程引領的科學也不能解決實際問題。實現科學與工程、論文與應用的交融,真正做到把論文寫在祖國最需要的地方,這也一直是陳老師對學生的諄諄教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