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看一組數據 2018年、2019年我國農藥原藥產量分別為145.46萬噸、151.60萬噸。 看到這個數據,可能很多人會問,不是說農藥零增長行動成效顯著,用量持續減少嗎?為何我國農藥產量卻還在增加?多出來的農藥都去哪了? 對此,農民日報、中國農網記者專門采訪了中國農藥工業協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李鐘華,聽她講解農藥相關的數據應該怎么看。李鐘華 中國農藥工業協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 農藥原藥?農藥制劑? 首先要區分兩個重要概念,農藥原藥與農藥制劑。 農藥原藥:農藥的真正有效成分,不能直接使用 農藥制劑:最終噴灑到田間的農藥 比如2018年我國農藥制劑使用量是150.36萬噸,而其中的原藥使用量是26.88萬噸。 二者之間為什么會有這么大的差距呢?原藥是如何變成制劑的? 李鐘華: “比如說一畝地要用兩克原藥,在這么大面積上兩克是撒不勻的。而部分有效成分的理化性質特殊,為了更好地發揮藥效,就需要借用助劑、溶劑等,把原藥配成制劑。就像我們吃的維生素c,一片里面一般只含有100毫克以內的維生素,剩下的成分是淀粉、糖等等,為了讓口感更好。” 同時,為了運輸和存儲方便,以及適應使用者的習慣,制劑還會有不同的形態,比如有固體、液體、粉劑、顆粒劑等等。 李鐘華指出,看農藥的相關統計,一定要注意區分是原藥還是制劑,二者不能直接以數據大小來對比。 農藥使用量一般指終端制劑最終使用量。 農藥產量主要指的是原藥產量,一般按照折百量統計。 中國農藥工業協會每年統計全國所有農藥生產企業產量時,就按折百量統計。例如某企業生產了100噸95%含量的原藥,就統計為95噸的產量。 產量?出口量? 我國農藥產量增加主要是加在了出口上。我國作為農藥出口大國,出口地區以亞洲和拉丁美洲為主。主要品種有草甘膦、百草枯、吡蟲啉、烯草酮、百菌清、莠去津、甲氨基阿維菌素、氟蟲腈、毒死稗以及阿維菌素等。 一方面,農藥出口為我國帶來了可觀的收益,同時也滿足了全球市場的需求。2019年我國農藥出口的國家(地區)涉及174個,其中出口金額過億美元的國家(地區)25個,占出口總量的73%,占出口總金額的77%。 另一方面,出口還是中國農藥工業發展的重要出路。 李鐘華: “農藥使用具有季節性,而農藥生產設備的投入大、連續性要求強,如果僅在季節性使用時生產,那么大部分的生產企業都將面臨更多的設備老化、環保和安全等問題,同時不足以支撐其各項成本支出。所以必須開拓全球市場,我國農藥工業才能向連續化、現代化、自動化方向發展。” 說了這么多,您是不是理解了我國每年為什么要生產這么多農藥了? (農民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