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人抱怨,如今的果蔬吃起來口感平平,沒有原有的水果味,是不是農藥化肥用多了?還有人表示,如今的蔬菜全是農藥、化肥、激素。 可以說,秉持著“吃農藥激素長大的”觀點的人并不少,很多人對化肥抱有“敵意”,認為它們讓人們的健康沒有保證,真的嗎? ![]() 工程院院士張福鎖表示:“瓜果的風味差,不是用了化肥,是盲目不規范地用化肥,飲食攝入不太合理。如今菜農、果農也在追求高產以及大個頭,使用了一堆氮肥,卻沒有增加其他元素肥的使用量,以至于果實個頭大、水分多,糖度不是太大,風味也有所下降。” 對化肥使用致使土壤板結的說法,張福鎖也不認同,他說:“板結的主因是大水漫灌等不恰當灌溉造成的,只要合理利用化肥,特別是增加有機肥施用,那就可讓土壤結構得以改善。” 可見,正是不科學利用化肥,才讓瓜果不香甜,只是增加了賣相罷了。大家不能一棍子打死,實際上化肥對提升農產品整體質量有很大貢獻,正是有了化肥,才滿足14億人群的多樣化飲食要求。 ![]() 毒農藥引發的安全事件也頻頻出現,并引來很多人討論。不少人在購買蔬菜時,盲目選擇蟲眼比較多的蔬菜,認為它們沒打什么農藥,真的如此嗎? 其實農藥的使用并沒有什么不妥,但如果盲目加大藥劑量就不行了,過去農戶的農藥安全意識淡薄,認為用量越多效果越好,結果用量高了反而造成了不少安全事件。 20世紀中后期,市面上的農藥多是高毒有機磷類殺蟲劑,隨著新時代的到來,那些高毒農藥被逐一淘汰,也被國家拉入黑名單,很多明星農藥如百草枯已被禁止,一旦發現就會重點查處。 ![]() 到了2024年,克百威、甲拌磷等高毒農藥將會全部退市,取而代之的將是低劑量農藥,其安全性有了更多的保障。 工程院院士宋寶安表示,目前對人畜、環境有害的化合物全部淘汰,確保農藥的絕對安全。此外,只要按限定藥劑量生產、考慮安全間隔期、科學使用農藥,那就可將農藥殘留降到安全范圍內,大家可放心食用果蔬。 反而,那些有蟲眼的蔬菜,不見得就是沒打農藥的蔬菜,有些人故意讓蟲叮咬,再噴施農藥滅殺,因此從蟲眼判斷是否噴施農藥并不現實。 ![]() 聽了以上的解讀,大家對“農藥化肥”的使用,是否有更深刻的認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