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11月3日,由中國石油承辦的首次特色活動“企業創新主體沙龍”在西安召開,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副會長傅向升應邀出席,重點談及當前石化企業創新的思考。特編輯如下,僅供交流與參考。
世界正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快速遞進,大國博弈和區域動蕩加劇,國際政治環境和經濟環境越來越嚴峻復雜。今年石化行業生產運營總體平穩,但也遇到了新的挑戰,特別是下半年以來效益變化起伏較大,無論是應對日益嚴峻的氣候危機、糧食危機、能源危機,還是化解當前的新挑戰和新矛盾,創新成為首要的考量要素。“如何強化企業創新主體的地位?”是我們今天舉辦這個沙龍聚焦的話題,下面重點從三個維度談談個人思考,與各位院士、嘉賓和朋友們交流。 1、黨的二十大和二十屆三中全會對創新和企業創新主體地位的戰略定位與部署。 黨的二十大明確指出,必須堅持科技是第一生產力、創新是第一動力,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特別強調“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強化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發揮科技型骨干企業引領支撐作用,營造有利于科技型中小微企業成長的良好環境,推動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深度融合。”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再次強調,必須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優化重大科技創新組織機制,統籌強化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推動科技創新力量、要素配置、人才隊伍體系化、建制化、協同化。加強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建設,優化國家科研機構、高水平研究型大學、科技領軍企業定位和布局,推進科技創新央地協同,加強科技資源統籌和力量組織,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融合發展。改進科技計劃管理,強化基礎研究領域、交叉前沿領域、重點領域前瞻性、引領性布局。強化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建立培育壯大科技領軍企業機制,加強企業主導的產學研深度融合,建立企業研發準備金制度,支持企業主動牽頭或參與國家科技攻關任務。構建促進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發展壯大機制,鼓勵科技型中小企業加大研發投入,提高研發費用加計扣除比例。深化科技成果轉化機制改革,加強國家技術轉移體系建設,加快布局建設一批概念驗證、中試驗證平臺,完善首臺(套)、首批次、首版次應用政策,加大政府采購自主創新產品力度。 以上黨的二十大報告和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決定》有關創新的內容和精神,是我們做好企業創新、產業創新需要把握的戰略要求,是創新政策的總遵循和最高解讀。 2. 石化行業科技創新的相關政策。 首先讓我們再次回顧和研究《石油和化學工業“十四五”科技發展指南》的相關內容。《“十四五”科技發展指南》在分析科技創新面臨的新機遇和新挑戰基礎上,不僅提出了科技創新的總目標,而且針對石化領域的現狀和高質量發展要求,對突破一批關鍵共性技術(新催化技術、過程強化技術、新分離材料與技術、生物化工技術、先進控制與信息技術),開發一批補短板強基礎促高端的技術和產品(油氣勘探技術、石油化工、合成材料、化工新材料、現代煤化工、精細與專用化學品以及重大裝備等)作為重點科技創新任務作出了部署,也研究并提出了支持和鼓勵石化化工領域科技創新的政策措施和建議。又到了“十四五”末,今天再次來回顧和研究這個《指南》及其相關內容,不僅是為了總結評估“十四五”規劃的落實情況,更是為了切實搞好“十五五”規劃前期謀劃工作,更好地研究部署和做好“十五五”石化化工領域的科技創新工作。 其次讓我們一起領會最新產業政策與石化產業科技創新的相關內容。去年10月,國家發改委、工信部等四部委聯合印發的《關于促進煉油行業綠色創新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意見》,在“加強科技創新引領”部分,明確提出了優化創新體制機制、加強軟件開發應用、開發新型煉油技術、加快低碳技術研發等重點任務。并在“完善配套政策”部分強調,圍繞重點任務,積極落實能源領域首臺(套)等配套政策,支持行業節能降碳領域研發中心、創新中心建設,組織重大專項科技攻關等多項政策措施。 去年6月,國家發改委、工信部等六部委聯合印發的《推動現代煤化工產業健康發展的通知》,在“加大科技創新力度”部分,針對現代煤化工產業升級示范以來取得的進步、積累的經驗和反映出的瓶頸制約,也針對現代煤化工產業未來創新發展的要求,明確提出實施重大技術裝備攻關工程,加快產業技術優化升級,推進原始創新和集成創新,推進高性能復合新型催化劑、合成氣一步法制烯烴、一步法制低碳醇醚等技術創新,以及加快煤基新型合成材料、先進碳材料、可降解材料等高端化工品生產技術開發應用,推動現代煤化工與可再生能源、綠氫、二氧化碳捕集利用與封存等耦合創新發展。 3. 未來企業創新發展的思考。 首先是我國石化產業科技創新不斷取得新突破、實現新跨越。在上游油氣勘探開采領域,“深地、深海、非常規”實現多點突破。“深地”方面,近年來我國石油勘探不斷向地球深部進軍,曾多次刷新深地開發紀錄。今年3月中國石油在新疆塔克拉瑪干沙漠實現前所未有的突破,“深地塔科1井”鉆破萬米,成為世界陸上第二、亞洲第一的垂深井,這在超深層油氣勘探和深地科學研究領域都具有里程碑意義,不僅為國家能源安全找油找氣,而且為探索地球未知領域和拓展人類認識邊界都是一次大膽的嘗試。 “深海”方面,“深海一號”正式投產3年來,實現累計生產天然氣80多億立方米的同時,已實現深水1500米水下作業。1500米是國際定義深水與超深水的分界線,這不僅使我國油氣勘探開發超深水領域實現歷史性跨越,也使我國成為繼美國、挪威后全球第三個具備超深水油氣資源自主開發能力的國家。 “非常規”方面,我國頁巖氣勘探開發也掌握了多項新型勘探和開采技術并獲得應用,單井產量和開發效率也不斷提高,去年我國頁巖油產量達400萬噸,頁巖氣產量已達到250億立方米。上游這些勘探開采新技術的創新與應用,為確保我國原油產量多年穩定在2億噸以上和天然氣產量連續7年年增100億立方米發揮了重要保障作用。 產業鏈中游的煉油新技術、百萬噸乙烯成套技術以及下游的合成與聚合技術、工程優化與先進控制技術以及現代煤化工領域大型氣化爐及其成套技術、煤制油(直接法和間接法)工業化技術、煤制烯烴產業化技術、煤制可降解材料等都取得了重大創新突破;聚碳酸酯、聚苯硫醚、尼龍新材料等一批工程塑料的重大關鍵技術、核心技術相繼突破并產業化;碳纖維、芳綸、聚酰亞胺、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等一批高性能纖維材料的關鍵核心技術相繼攻克并產業化;離子膜、有機/無機分離膜、光伏用膜、新能源電池膜以及保鮮膜、醫用膜等高端膜材料相繼研發成功,有的還破解了市場壟斷,滿足了市場急需;多種精細化學品、專用化學品、部分電子化學品、高純試劑等也實現了量產,滿足了部分市場需求。 當然,我們還要清醒地認識到目前我國是石化大國,與美國、德國、日本相比還不是石化強國,創新能力不夠強始終是制約石化強國目標的明顯短板,也是我們多年的痛點之一。尼龍66的關鍵單體己二腈等這類卡脖子技術、長碳鏈和高性能芳香族尼龍新材料以及茂金屬催化劑及聚合技術及其高端聚烯烴、聚烯烴彈性體、超純超凈試劑以及更高性能的纖維材料、透析用膜材料等部分高端產品還長期依賴進口,多套新建的聚合裝置、合成裝置以及輕烴制烯烴裝置,還都是依賴核心技術或工藝包引進。我們在肯定成就與進步的同時,也必須正視當前創新能力、創新水平和考評激勵機制等瓶頸制約,堅持“四個面向”,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 最后,關于企業創新一是瞄準高端、聚焦升級。就石化行業來看,當前規模大、“同質化有余,差異化不足”、內卷加劇、效益不高,這就要求我們的企業把創新的主攻方向聚焦在增強企業競爭力、結構調整和產品升級上。既要貫徹落實好相關產業政策優勝劣汰、淘汰落后產能,又要加快產品結構調整和生產技術改造,提高清潔油品、特色油品、化工原料、化工產品的生產靈活性,通過自主創新推動企業實現集約化、高端化和差異化。 二是瞄準國家戰略需求,聚集力量進行原創性引領性科技攻關。堅決打贏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積極承擔具有戰略性全局性前瞻性的國家重大科技項目,為我國電子信息領域、高端制造業、戰略性新興產業破解“卡脖子”的堵點和痛點多作貢獻;也為我國改變航空航天、國防軍工等尖端領域和安全領域受制于人的被動局面,實現化工新型材料、高性能纖維及其復合材料、高端膜材料的自主可控。 三是瞄準“雙碳”目標、聚焦綠色低碳新技術的創新與應用。積極研發和探索清潔能源、綠電替代以及短流程工藝、反應過程強化、催化裂化余熱發生超高壓蒸汽技術等低碳生產工藝,煉油企業、煤化工企業都應加快CCUS示范應用,探索開展制氫尾氣及催化裂化煙氣二氧化碳直接轉化、二氧化碳和甲烷干重整工程化開發。開展綠氫煉化、綠氫煤化工等示范工程,加大綠氫制備和可再生能源制氫的創新力度,推進綠氫替代,加快煉油行業、現代煤化工產業與可再生能源融合發展。 四是瞄準國際前沿,強化協同創新。生產型企業強化與研究型大學、中國科學院院所、國家重點實驗室、科創中心等研發機構和組織的協同創新,企業還應強化與下游客戶和上游供應鏈的協同創新。煉化企業加快原油直接制化學品技術的產業化示范,加快組分煉油、分子煉油、單原子催化以及甲烷直接制烯烴、合成氣一步法制烯烴、生物基化學品和材料及生物可降解材料制造技術、甲烷裂解制氫、光分解水制氫、二氧化碳為原料制油品和化學品等前沿新技術的創新,力爭早日實現關鍵技術和催化劑的重大突破。 鄧小平同志講,“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科技創新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核心要素。”過去歷次工業革命,都充分證明了創新與技術進步對生產力發展和對社會進步的巨大推動作用,今天我們正經歷第四次工業革命的遞進過程,智能制造、數字技術、人工智能等迭代更快、賦能作用更強。讓我們共同攜手,在不斷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的過程中,推動石化全行業的創新發展和轉型升級,助力石化強國目標早日實現,為中國式現代化作出石化產業的新貢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