純有機室溫磷光材料憑借其長壽命的發光、多樣化的設計和方便制備等特點,有望在光電材料和生化領域得到廣泛應用。華東理工大學田禾院士、馬驤教授研究團隊在該領域獲得新進展。相關成果日前在線發表于《德國應用化學》,并被選為VIP論文和期刊內封面報道。 目前,室溫磷光材料多數為無機物或含貴金屬的有機配合物,其價格高昂且毒性較大,難以實現大規模的工業制備。純有機室溫磷光體系的構建大多集中于高度有序的晶態結構或剛性基質包埋材料,但此類體系在制備固體薄膜發光器件方面仍面臨重復性不佳和加工過程煩瑣等問題,進一步限制了該類材料的商業應用。 研究人員通過將各種含氧官能團取代的苯基磷光單體與丙烯酰胺簡單二元共聚,非常便捷地制備了一系列具有高效室溫磷光發射的無定形態聚合物材料。此類無定形態材料因其超長的壽命和高效的量產可以通過肉眼觀察到發光現象。 值得注意的是,該材料實現了無重原子無定形態的室溫磷光發射。同時,由于體系中并未使用到鹵素重原子,使得三線態發光壽命大大增加,移除激發光源后發光現象仍可以持續5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