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國際研究團隊通過使用具有良好光吸收性能的材料,提高鈣鈦礦太陽能電池的效率。該研究首次使用了硅納米顆粒。這種納米顆粒可以捕獲電池活性層寬度范圍波長的光。此外,顆粒本身不吸收光并且不與電池的其他元件相互作用,從而能夠良好的保持穩定性。
該研究已發表在Advanced Optical Materials雜志上。
在過去幾年中,鈣鈦礦太陽能電池被廣泛的研究及使用。復合材料的研究及發展使科學家們能夠創造出廉價,高效且易于使用的太陽能電池。唯一的問題是鈣鈦礦層的厚度不應超過幾百納米,但這確導致薄鈣鈦礦吸收的太陽光入射光子量較少。
鑒于此,研究人員必須找到一種方法在不增加其厚度的前提下,增強吸收鈣鈦礦層的光捕獲性能。為此,研究人員使用金屬納米粒子。由于表面等離子體激發,這種顆粒具有良好的光吸收能力,但是仍然具有顯著的缺點。例如,它們自身會吸收一些能量,使電池加熱從而導致損壞。ITMO大學與圣彼得堡國立大學的研究團隊通過合作,提出通過使用硅納米粒子來解決這些問題。
ITMO物理與工程學院的研究生Aleksandra Furasova 表示:“介電粒子不吸收光線,因此它們不會升溫。而且它們具有良好的化學惰性,因此不會影響電池的穩定性。此外,這種粒子具有高度共振性,可以吸收更多波長的光線。由于特殊的納米結構,它們不會破壞電池的結構。這些優點使我們能夠將電池的效率提高到近19%。相比較于之前的研究報道,該特殊鈣鈦礦材料的結果表現的最佳”。
根據科學家的說法,該研究首次使用硅納米粒子來增強吸收上層的光捕獲特性。硅納米粒子已經超過了等離子體。科學家希望深入研究納米粒子與光的相互作用,以及它們在鈣鈦礦太陽能電池中的應用,從而取得更大的突破。
“該研究中,我們使用了MAPbI3鈣鈦礦,從而能夠詳細研究共振硅納米粒子如何影響鈣鈦礦太陽能電池。現在我們可以進一步嘗試將這些粒子用于其他類型的鈣鈦礦,以提高效率和穩定性。除此之外,還可以通過改性納米顆粒,以增強其光學和傳輸性質。
ITMO混合納米光子學和光電子實驗室負責人Sergey Makarov表示:“更重要的是,硅納米顆粒非常便宜且易于生產。因此,這種方法可以很容易地在太陽能電池生產中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