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悉,11月9日,國際頂級期刊《Science》在線發表了美國阿貢國家實驗室種麗娜博士、劉迪嘉研究員(通訊作者)、普渡大學 Jeffery Greeley教授、上海交通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輕合金中心鄒建新教授、丁文江院士等人的合作研究論文:Ultralow-loading platinum-cobalt fuel cell ( http://science.sciencemag.org/content/early/2018/11/07/science.aau0630 )。 該文章針對目前氫燃料電池汽車的膜電極(MEA)用氧還原(ORR)催化劑鉑含量高,價格昂貴的問題,開發了一種新型的超低鉑ORR催化劑,不僅具有超高的催化活性(1.77A/mg Pt@0.9V ,4倍于DOE 2020 目標0.44A/mg Pt@0.9V ),極低的鉑含量(0.033mg pt/cm2),而且可在氫燃料電池環境中耐受30000次以上電化學循環測試。本研究從Co基沸石咪唑結構框架材料(MOF)出發,在含鉑、氨環境中進行熱處理,獲得了具有Co、N摻雜的石墨烯結構基底(Co-Nx-Cy),并在該基底上生長出以Pt-Co合金為核心,4-5層Pt原子為殼層的納米粒子( Pt-Co@Pt )。以往的研究表明,Co-Nx-Cy基底自身具有ORR活性,但是其活性位點易遭到ORR過程中間產物H2O2的攻擊而失去催化活性。基于第一性原理的計算顯示,Pt與Co-Nx-Cy基底上的活性位點Co-N4基團具有較強的相互作用,Co-N4基團上產生的H2O2可轉移至 Pt-Co@Pt 納米顆粒上從而被分解,這種協同作用使得無鉑基底與含鉑納米粒子共同產生強ORR效果,并具有長時間的催化穩定性。該項研究表明,使用新型超低鉑催化劑可將100kW級燃料電池汽車的鉑用量控制在3g以內(業界最高水準的豐田Mirai氫燃料電池用鉑量約20g),已非常接近普通燃油汽車尾氣三元催化劑的鉑用量水平(~0.25-3g),這為氫燃料電池汽車的大規模推廣奠定了基礎。本研究部分得到了材料基因組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2016YBF0701200)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51771112)的資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