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來源:羅茲沃柯
混凝土是世界上使用最廣泛的建筑材料。但它很容易出現裂縫,這意味著,結構物需要增加鋼筋強化。強化過程中必然會出現部分“微裂縫”,這并不會直接導致強度損失。混凝土工業中使用的規范允許有寬度約0.2mm的斷裂。但隨著時間的推移,水-與侵蝕性化學物一起,進入這些裂縫并腐蝕混凝土,造成結構惡化。
荷蘭代夫理工大學(TUDelft)的微生物學家Henk Jonkers與水泥開發專家EricSchlangen,研究出一種可自愈的新型混凝土材料。他們在傳統混凝土材料中混進了石灰巖、休眠的細菌孢子以及細菌生長所需要的養分,當混凝土石塊出現裂痕而吸入水分之后,孢子被激活,“釀造”出的石灰巖成分會自動填補空隙,防止進一步的風化破損。據稱,這種自愈功能僅能彌補小于0.5mm的裂縫,雖然稱不上“驚天壯舉”,但千里之堤潰于蟻穴,它還是能起到很不錯的預防效果。隧道、地下室、高速公路都是長期處于潮濕環境中,這項新技術或許可以解決更多的技術難題。
英國格林威治大學建筑與營建學院資深講師阿姆斯特朗(Rachel Armstrong)表示,這項計劃是“發展‘活材質’的里程碑”。不過阿姆斯特朗也提到,“生產方解石并不會加強混凝土結構,只是阻止裂縫持續擴大”。
除了這項新發明外,過去亦有不少具有自行修復功能的混凝土,不過兩人研發的成果修補裂縫的長度較以往多十倍。
目前最大難題為提高產量、壓低價格。多家企業與機構均對這項發明頗感興趣,希望藉由延長建筑物壽命,節省長期開銷,也包括荷蘭道路事務部在內。
兩位研究人員預估,新產品約兩年內可上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