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8日,全國“兩優一先”表彰大會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山東華魯恒升化工股份有限公司首席主任技師、乙二醇車間專業工程師孫一倩被授予“全國優秀共產黨員”稱號,受到習近平等黨和國家領導人的親切接見,并受邀參加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觀禮。 自1993年參加工作以來,孫一倩憑著對黨的無限忠誠和對事業的滿腔熱愛,兢兢業業扎根生產一線,28年如一日不忘初心、真誠奉獻,以科技創新和精湛業務打破國外技術壟斷,書寫行業傳奇,生動彰顯出新時代一名共產黨員的政治品格和先鋒形象。 苦心鉆研 勇破行業難題 上世紀末,隨著國際聚氨酯產業向中國的轉移,DMF(二甲基甲酰胺)面臨廣闊的發展空間。2000年,華魯恒升搶抓機遇,采用低壓法合成甲胺、接觸法合成DMF,上馬有機胺和DMF生產線。孫一倩作為技術骨干,被抽調到新系統參與開車。由于國外企業技術封鎖,沒有可借鑒的操作經驗,投產面臨巨大的挑戰。 面對困難,孫一倩苦心鉆研,晚上挑燈夜戰解析生產流程,白天行走現場研究開車方案。在她和同事們的共同努力下,首套DMF裝置一次開車成功。隨后,她利用3個月時間迅速研究出DMF系統操作流程,先后總結編制出甲胺不同產品比例生產操作法、萃取精餾塔萃取劑量控制法、精餾塔液泛的先期判斷和控制法等10余套操作方案,保證了裝置的穩產高產。 在孫一倩和同事們的不斷探索和革新中,僅5年時間,華魯恒升就將DMF裝置年產能提升到23萬噸,成為全球最大的DMF制造商,質量和消耗指標均達到了世界先進水平。 敬業愛崗 巾幗不讓須眉 2012年,華魯恒升試水合成尾氣制乙二醇,孫一倩被抽調參與新項目開車,但起初并不順利,產量和質量都不甚理想。她全身心投入到未知領域中,查閱資料、比對數據、調整參數,不斷探索和優化技術方案。 辛勤的耕耘終于結出碩果。2015年,華魯恒升年產5萬噸乙二醇裝置實現了滿負荷穩定運行,質量達到聚酯級標準。孫一倩和同事們研發的技改方案和操作流程,為我國煤制乙二醇的工業化和大型化探索出一條成功之路。 隨后,孫一倩作為技術骨干,又全程參與到年產50萬噸煤制乙二醇項目的開發、設計和開車投運中。從5萬噸到50萬噸,絕不是簡單的數據放大,工藝條件有質的變化,操作平臺也不可同日而語。設計初期,她逐個單詞地啃全英文模擬計算軟件;開車階段,她全程盯盤,不斷調整工藝參數。在整個團隊的努力下,華魯恒升創造了單套規模大、技術難度高、單位投資少、生產成本低、開車時間短、當日即達到優等品、當月即實現盈利等多項行業紀錄。 項目運行后,她繼續參與工藝優化創新和技術改造,其中碳酯工序甲醇回收,年降低運行成本9000萬元;優化酯化液相循環模式,年節能降耗2360萬元;優化偶聯催化劑裝填方案,降低催化劑消耗,提升反應收率,年增效1000余萬元。 樂于奉獻 奮斗不忘初心 孫一倩常說:“作為一名共產黨員,我有義務和責任,把多年積累的經驗傳授給年輕人,通過傳幫帶,讓他們站在我的肩膀上,更快地成長。”工作中,她把枯燥的技術原理、流程等理論知識提煉轉化為通俗語言,耐心細致地傳授給年輕人,帶領他們深入現場觀摩操作。 2014年,孫一倩領銜成立國家級技能大師工作室。工作室以攻關、傳藝、創新、交流為主旨,培養出30余名專業技術人員和高素質技能人員,其中包括高級技師2名、技師16名。其團隊在多項石化行業技能大賽中屢創佳績,有3人獲評山東石化行業技術能手,1人獲得山東富民興魯獎章。 多年來,孫一倩嚴于律己,率先垂范,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在平凡的崗位上作出了非凡的貢獻,先后獲評全國技術能手、全國五一勞動獎章、齊魯工匠、泰山產業領軍人才、山東省優秀共產黨員,獲得國家專利9項,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 面對這些成績,孫一倩依然沒有停下攀登的腳步,仍然心懷一名共產黨員的初心,立足平凡的崗位,不斷追逐夢想,為譜寫新時代化工行業的新華章貢獻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