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鉍負極具有低毒性,大層間距(3.95Å),高體積比容量(3800 mA h/cm3),低極化電壓(0.11V)及安全嵌鋰電位(0.7V vs. Li+/Li),因而其被視為一種有潛力的快充型鋰離子電池負極材料。然而鉍負極在快充過程中,受到高體積膨脹及持久的電極電解質副反應的影響,導致固態電解質界面不穩定,容量持續衰退,嚴重損害電池長循環穩定性。
文章簡介 近日,天津大學孫潔教授在國際知名期刊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上發表了題為“Bridging evolution of the solvation sheath to rigid-soft coupling and low-resistance solid electrolyte interface for fast-charging and ultra-stable Bi anode”的研究論文。鉍負極是一種富有潛力的高體積比容量鋰離子電池負極材料,然而鉍負極在電池快充循環過程中,不穩定的電極電解質界面將引起顆粒破碎及活性材料脫落,導致快充穩定性變差。依據傳統思路,構筑富含氟化鋰的固態電解質界面可穩定鉍負極,然而其界面在傳統碳酸酯電解質中仍存在持久的副反應,引起界面阻抗增大及顆粒膨脹破碎(圖1)。針對以上問題,該文提出構筑“剛柔并濟”的固態電解質界面(SEI)層策略,通過還原分解PF6-陰離子衍生的溶劑化結構,在鉍負極表面構筑“剛柔并濟”的SEI。在這種仿生人體肌肉骨骼組織內港外柔的界面層中,內層剛性富含LiF的SEI層具有高的界面相容性并可作為一種機械支撐的骨架,同時,富含有機的SEI外層可提供鋰離子傳遞路徑,潤濕電解質并抑制過量的電解液還原降解(圖2)。因此,在高電流密度下,內剛外柔的SEI層保護的鉍負極可有效穩定電極電解質界面,緩解在鋰化過程中巨大的體積膨脹產生的應力,顯著提升了快充長循環穩定性。此外,鉍負極與磷酸鐵鋰組成的全電池體系在0.6C下循環100圈后,全電池容量保持率可達85.2%。該研究不僅構筑了穩定的鉍基低成本儲能體系,而且還提供了一種構筑多功能SEI層的策略。
圖1. 碳酸酯電解液中富含LiF的無機SEI層保護的Bi負極存在的問題
圖2. 通過仿生人體肌肉骨骼組織設計的內剛外柔SEI層 本文要點 1.“剛柔并濟”策略
為了提升鉍負極的快充性能,該文提出“剛柔并濟”策略,充分穩定鉍/電解質界面并有效緩解循環過程中鉍顆粒的巨大體積膨脹,從而提升鉍負極快充性能。富含LiF的剛性SEI層主要是由于PF6-陰離子在鉍負極表面還原分解產生。剛柔并濟SEI層是由于PF6-陰離子衍生的溶劑化結構在鉍負極界面還原分解產生。其中THFPB添加劑能夠加速陰陽離子分離,從而提高電解液中鋰離子擴散速率。在這種多功能內剛外柔SEI層中,內層剛性SEI組分可充當“骨骼”,作為一種機械骨架穩定鉍負極。同時,外部柔性SEI組分可充當“肌肉”,提供鋰離子擴散通路,潤濕電解質并阻礙過量電解質還原分解。
圖3.剛柔并濟設計策略
2. 快充與長循環性能
鉍負極展現了良好的快充性能。在2.6C下,活化4圈后的鉍負極在1000個循環內表現出94.4%的高容量保持率。在5.2C下循環1300圈后可達3447 mA h cm-3高體積比容量。該負極性能比之前文獻報道結果更優。
圖4. 鉍負極的快充性能
3.“剛柔并濟”的作用
不同掃速CV結果表明,相比于富含無機LiF保護的SEI層,內剛外柔SEI層保護的鉍負極在充電過程中展現了更快的鋰離子擴散能力。同時該負極在1000圈循環過程中表現出更穩定的界面阻抗。
圖5. 鉍負極的電化學反應動力學
4. 鉍基全電池性能
為進一步闡述多功能SEI層的優勢,磷酸鐵鋰/鉍全電池被制備出來。這種內剛外柔SEI層保護的鉍基全電池在0.6C循環100圈后,電池容量保持率可達85.2%。此外,該全電池體系在6C高倍率下仍可實現119.5 mA h g-1的高理論比容量。
圖6. 鉍基全電池性能 前瞻 “剛柔并濟”固態電解質界面(SEI)層可提高鉍負極的快充長循環及全電池性能。這種策略可推廣到更多的潛在合金化電極材料(如硅、錫、鍺等),同時,探索其它策略構筑“剛柔并濟”SEI層對穩定合金化電極材料的實用化具有重要價值。
Xinpeng Han, Xin Li, Yiming Zhang, Shaojie Zhang, Jie Sun*. Bridging evolution of the solvation sheath to rigid-soft coupling and low-resistance solid electrolyte interface for fast-charging and ultra-stable Bi anode. 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 DOI:10.1002/adfm.20211107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