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日舉辦的第十二屆中國國際儲能大會上,新一代儲能材料——鎂基材料因資源豐富、能量密度高、利用成本低、安全性好、環境友好的特點引起業內關注。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鎂合金材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潘復生表示,高效安全的儲能技術是全球新能源開發與應用的重大技術瓶頸,鎂基儲氫材料是金屬固態儲氫材料中儲氫密度最高的,一旦大規模應用,將根本上改變傳統儲能模式中效率低、成本高、安全性差等問題。
新一代儲能技術迫在眉睫
記者采訪獲悉,目前,國際上電化學儲能的平均占比不到1%,我國的電化學儲能則占了儲能行業將近9%。在技術層面,市場關注點主要在鋰離子電池儲能、液流電池和抽水蓄能方面,對其他新型儲能技術以及混合儲能技術發展的關注度比較低。
“中國工程院研究認為,到2050年,可再生能源裝機容量可以比2020年增加10倍,需要大量的能源儲存,按照目前的儲能量遠遠不夠,現有儲能技術遇到了嚴重的瓶頸。”潘復生表示,例如,鋰離子電池資源短缺、安全隱患、污染等問題尚未根本解決。國家能源局綜合司近日發布的《防止電力生產事故的二十五項重點要求(2022年版)征求意見稿》特別提出:“中大型電化學儲能電站不得選用三元鋰電池、鈉硫電池,不宜選用梯次利用動力電池。”這無疑對鋰電池的發展提出了更為嚴格的要求。
潘復生認為,新一代儲能材料與裝備的發展,是未來大規模應用新型儲能技術的基礎和保障,新一代儲能材料具備安全、低成本、環境友好、資源豐富的特性。現在研究較多的是新一代電池、新一代固態儲氫技術、新一代機械儲能、重力儲能等。“例如,鎂合金儲能材料的研發有助于實現固體形式儲氫,未來氫燃料可以做成干電池在商店售賣。”
為什么研究鎂儲能材料?
談及緣何研究鎂基儲能材料?潘復生表示,首先,我國鎂礦資源非常豐富,占世界鎂礦資源的70%。其次,鎂資源具有新能源潛力,其強度高于鋁合金和鋼鐵,鎂合金不僅是高效、安全的儲運氫材料,還是環保高密度的安全電池材料。
“鎂儲氫能力非常強,儲氫密度是氣態氫的1000倍、液態氫的1.5倍。”潘復生表示,由于鎂及鎂金屬是常溫常壓,所以安全性遠高于氣態和業態儲氫。此外,鎂儲氫還可純化氫氣。據悉,鎂固態儲氫材料在儲氫過程當中可以轉化為99.999%的綠氫。鎂本身也是綠色制氫材料,如果把鎂和水相結合,1克鎂相當于2升氫氣,它的儲氫率可以達到15.2%。
據了解,近幾年,全球鎂及鎂合金的研究呈現爆發式增長。我國也已經成為全球重要的鎂生產國、應用國和研究國,在國際上具有一定的技術優勢。
鎂產業有望達萬億級
在潘復生看來,鎂合金作為一種綠色金屬材料,最有“錢景”。鎂的成本只有鋰的1/25左右,鎂離子電池有望替代目前大范圍使用的鋰電池。“鎂領域技術一旦成熟,將帶領鎂產業由目前的百億級市場直接升級為萬億級市場。”
不過,目前,資源有限、成本高、安全性問題沒有根本解決是制約鋰電池產業發展的難題。相比而言,鎂電池成本低、安全性高、燃料密度與鋰電池相當,業內認為鎂電池可能成為電池領域的顛覆者。例如,作為負極來說,鎂電池是現在商用鋰電池負極的6倍。
“鎂離子電池發展的時間相對較短。”潘復生表示,“我們做了很多鎂產業化的前期工作,例如,負極材料、電解液、正極材料等多領域多角度研究。特別是我們研究的正極材料,燃料密度可以超過每公斤500萬千瓦時,而成本只有目前磷酸鐵鋰一半左右。今年,我們團隊研發了一種低成本、高電壓、長壽命的鎂電池正極材料,循環壽命可達到1萬次。下一步,我們將開展鎂基材料加氫站、運氫車、純化儲氫一體化、分布式儲能、動力電池五方面示范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