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鋰離子電池受限于上游鋰礦資源緊缺、價格高企,不少產業鏈上的企業把目光瞄向了鈉離子電池領域,相關資本蜂擁而至,鈉離子電池進入產業化提速期。有業內人士預計,2023年將成為鈉離子電池產業化元年。
鈉電池項目布局加快 目前我國已有大批企業入局鈉離子電池領域,例如寧德時代、中科海鈉、華陽股份、七彩化學、美聯新材、振華新材、多氟多、杉杉股份、維遠股份等。事實上,早在去年鈉離子電池便有火熱跡象,今年下半年則更為明顯。 “鋰價太高使得鈉離子電池相較鋰離子電池具備較高的盈利可能性,這是鈉離子電池行業火熱的主要原因。”真鋰研究首席分析師墨柯認為。 據悉,鋰價自去年以來持續上漲,隨著今年11月16日澳大利亞鋰礦龍頭PilbaraMinerals新一輪鋰精礦拍賣競價達7804美元(噸價,下同),我國鋰價也迎來歷史高點。同日,我國電池級碳酸鋰混合均價為60.4萬元,工業級碳酸鋰混合均價為58.7萬元。 對此,萬創投行董事總經理韓俊英表示,鋰離子電池是目前電池行業中發展較成熟的品類,但由于鋰資源供應不足導致鋰價持續高漲,相關企業紛紛轉向安全性能更好、性價比更高的鈉離子電池產業。 韓俊英進一步解釋說:“目前我國約71%的鋰資源依賴進口,相比之下,鈉離子電池不存在上游資源受限的問題。同時受今年美國能源法案出臺、澳礦產量不及預期、境外鋰礦資源不可控等因素影響,無論從國家能源安全角度還是企業自身發展角度看,鈉離子電池都是企業尋找新發展路徑的最優選擇。” 墨柯認為,企業積極入局鈉離子電池領域的另一原因是目前鈉離子電池已經具備規模化供應的可行性。 “隨著鈉離子電池行業幾十年的發展,其技術不斷實現突破,綜合性能得到提升。同時,傳統鋰電池廠商在產線方面具有先發優勢。由于鈉離子電池與鋰離子電池原理相同,二者在生產設備以及工藝方面具有一致性,因此鋰離子電池產線進行基本調試后就可切換成鈉離子電池產線。”韓俊英補充說。 產業化前景逐漸清晰 “實現產業化需要具備穩定可靠的產品性能、強大持續的供應能力以及良好的經濟性這三大條件。目前鈉離子電池行業尚處于產業鏈建設的第一步,還需進一步提升產品性能。”韓俊英說。 據悉,鈉離子電池的正極材料是產業發展的關鍵。但鈉離子電池正極材料不同于鋰離子電池,其正極材料包括層狀氧化物、普魯士藍(白)化合物、聚陰離子化合物三種技術路線,性能和成本各有優劣。東方財富此前發布的研報顯示,從量產進度看,以中科海鈉、維科技術和傳藝科技等為代表的層狀氧化物路線鈉離子電池量產計劃相對更為明確和領先。 今年9月,中科海鈉與華陽集團聯手打造的全球首條量產1GWh鈉離子電池產線在山西陽泉正式投運。11月29日,中科海鈉(阜陽)全球首條GWh級鈉離子電池生產線產品下線。 “鈉離子電池量產前景逐漸清晰,從目前跡象來看,隨著越來越多企業的介入,鈉離子電池會加速實現產業化。但其產業化程度仍處于‘由0到1’的發展階段。從技術層面看,目前該行業還存在不確定性,需要通過場景應用進行驗證。”墨柯表示。 “當前鈉離子電池實現產業化的關鍵是技術路線的突破。盡管由于鋰鹽價格高企,層狀氧化物路徑成為主流廠商更穩妥的選擇,但是鈉離子電池正極技術路線格局仍未確定。”韓俊英指出。 據東方財富研報顯示,寧德時代、中科海鈉、維科技術、傳藝科技等主流鈉離子電池廠商在研究層狀氧化物路線的同時,還積極布局和跟進聚陰離子路線或普魯士藍(白)路線。星空鈉電、鵬輝能源等部分企業主攻普魯士藍(白)或聚陰離子路線。美聯新材、七彩化學和百合花等傳統化工廠商利用其在普魯士藍(白)材料領域的技術優勢,也在積極布局鈉離子電池正極材料,以實現老產品的新應用。 韓俊英認為,未來鈉離子電池正極材料的技術路線格局或是多種路線并存,不同技術路線可以滿足不同場景下對電池的性能和成本要求。 急需擴規模提升性價比 “2023年將成為鈉離子電池產業化元年。”這是不少業內人士對鈉離子電池前景的預判。據東吳證券預計,2023年鈉離子電池有望實現小批量出貨,2024年實現大批量量產,規模將達到30GWh。 韓俊英也認同這個說法。她表示,鈉離子電池生產技術已取得一定進步,產品性能也相對穩定,由此看來,鈉離子電池已實現了產業化的第一步。另外,儲能、低速電動車等領域的旺盛需求也會助推明年成為鈉電產業化元年。 “從產品產出角度來看,明年大概率是鈉電產業化元年。但從大規模應用角度來看,或許鈉電產業化元年未來幾年內還無法到來。”墨柯認為,鈉電產業化首先需要產品產出,產品得到市場驗證與認可后,才能擴大規模并提升性價比。完成這三個階段之后的鈉離子電池也才有資格與鋰離子電池進行綜合比價。因此,鈉電行業未來前景可期,但道阻且長。 其實,市場對于鈉離子電池爭議最大的便是其性價比。韓俊英解釋說:“目前,由于多種因素疊加導致鈉離子電池成本較高。公開信息顯示,鈉離子電池電芯成本在0.7~1元/Wh之間,遠高于理論成本0.3~0.4元/Wh。由于當前鈉電行業處于產業化前期階段,存在產業鏈不完善、上游核心材料性能仍需提升、中游鈉離子電池的材料體系尚未確定以及生產工藝不成熟等問題。綜合來看,鈉離子電池相對于鋰離子電池,在性價比上確實還有一定提升空間。相信在其實現產業規?;?,成本會大幅降低。” 據廣發證券殷中樞團隊預計,2025年國內鈉離子電池潛在應用場景需求量為123GWh,以磷酸鐵鋰電池價格計量,對應537億元左右的市場空間。 當前市場的共識是:鈉離子電池在能源消耗較大的領域具有很好的應用前景。中科海鈉表示,低成本鈉離子電池有望在低速電動車、電動船、家庭儲能、電網儲能等領域獲得應用。韓俊英也認為,未來2~3年,鈉離子電池將憑借低成本、資源充裕等優勢滲透到商業儲能、低速兩輪車等儲能市場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