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D打印構筑活體催化材料。 課題組供圖 本報訊(記者溫才妃 通訊員楊芳)摔碎的手機屏能像皮膚一樣實現自我修復?南京工業大學材料化學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教授余子夷團隊聯合英國劍橋大學教授Tuomas Knowles團隊在《自然-通訊》發表的一項新研究,有望讓這一夢想照進現實。 活體功能材料是材料科學與合成生物學交叉融合的產物,通訊作者余子夷告訴《中國科學報》,他們發展了一種蛋白質基的細胞微載體,并構建成具有催化特征的“活”材料,實現了苯乙醇分子的高效生物合成。 余子夷說,如果將蛋白質基的微載體比作一個雞蛋殼,該成果的突出之處在于雞蛋殼內不僅有活性細胞,且活性細胞還可自由活動,形成“互助合作組”,在進行信息交換時增強了生物活性。 論文共同作者、南京工業大學碩士生張洋告訴《中國科學報》,被比喻成雞蛋殼的細胞微載體也可理解為像船一樣的載體,船內可根據不同需求裝載不同生命元素(微生物),形成不同的活性功能后,再通過3D打印制成不同形狀。 “照這樣的研究思路,用活性功能材料構建的手機屏被摔破后,微生物即可感知破損并啟動自修復功能,還大家一個完整的手機屏。”余子夷說。 他表示,該研究取得了兩大突破—— 一是賦予材料催化活性,大幅度提升了細胞生物轉化效率;二是提供了一個可借鑒的研究范式,可擴展到自修復、生物傳感等新興功能活體材料的制備。 實驗表明,該技術的突破使苯乙醇生產從原來的1克/升提升至12克/升,效率提升12倍。 相關論文信息: https://doi.org/10.1038/s41467-022-35140-5
3D打印構筑活體催化材料。 課題組供圖 本報訊(記者溫才妃 通訊員楊芳)摔碎的手機屏能像皮膚一樣實現自我修復?南京工業大學材料化學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教授余子夷團隊聯合英國劍橋大學教授Tuomas Knowles團隊在《自然-通訊》發表的一項新研究,有望讓這一夢想照進現實。 活體功能材料是材料科學與合成生物學交叉融合的產物,通訊作者余子夷告訴《中國科學報》,他們發展了一種蛋白質基的細胞微載體,并構建成具有催化特征的“活”材料,實現了苯乙醇分子的高效生物合成。 余子夷說,如果將蛋白質基的微載體比作一個雞蛋殼,該成果的突出之處在于雞蛋殼內不僅有活性細胞,且活性細胞還可自由活動,形成“互助合作組”,在進行信息交換時增強了生物活性。 論文共同作者、南京工業大學碩士生張洋告訴《中國科學報》,被比喻成雞蛋殼的細胞微載體也可理解為像船一樣的載體,船內可根據不同需求裝載不同生命元素(微生物),形成不同的活性功能后,再通過3D打印制成不同形狀。 “照這樣的研究思路,用活性功能材料構建的手機屏被摔破后,微生物即可感知破損并啟動自修復功能,還大家一個完整的手機屏。”余子夷說。 他表示,該研究取得了兩大突破—— 一是賦予材料催化活性,大幅度提升了細胞生物轉化效率;二是提供了一個可借鑒的研究范式,可擴展到自修復、生物傳感等新興功能活體材料的制備。 實驗表明,該技術的突破使苯乙醇生產從原來的1克/升提升至12克/升,效率提升12倍。 相關論文信息: https://doi.org/10.1038/s41467-022-35140-5
3D打印構筑活體催化材料。 課題組供圖 本報訊(記者溫才妃 通訊員楊芳)摔碎的手機屏能像皮膚一樣實現自我修復?南京工業大學材料化學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教授余子夷團隊聯合英國劍橋大學教授Tuomas Knowles團隊在《自然-通訊》發表的一項新研究,有望讓這一夢想照進現實。 活體功能材料是材料科學與合成生物學交叉融合的產物,通訊作者余子夷告訴《中國科學報》,他們發展了一種蛋白質基的細胞微載體,并構建成具有催化特征的“活”材料,實現了苯乙醇分子的高效生物合成。 余子夷說,如果將蛋白質基的微載體比作一個雞蛋殼,該成果的突出之處在于雞蛋殼內不僅有活性細胞,且活性細胞還可自由活動,形成“互助合作組”,在進行信息交換時增強了生物活性。 論文共同作者、南京工業大學碩士生張洋告訴《中國科學報》,被比喻成雞蛋殼的細胞微載體也可理解為像船一樣的載體,船內可根據不同需求裝載不同生命元素(微生物),形成不同的活性功能后,再通過3D打印制成不同形狀。 “照這樣的研究思路,用活性功能材料構建的手機屏被摔破后,微生物即可感知破損并啟動自修復功能,還大家一個完整的手機屏。”余子夷說。 他表示,該研究取得了兩大突破—— 一是賦予材料催化活性,大幅度提升了細胞生物轉化效率;二是提供了一個可借鑒的研究范式,可擴展到自修復、生物傳感等新興功能活體材料的制備。 實驗表明,該技術的突破使苯乙醇生產從原來的1克/升提升至12克/升,效率提升12倍。 相關論文信息: https://doi.org/10.1038/s41467-022-35140-5
3D打印構筑活體催化材料。 課題組供圖 本報訊(記者溫才妃 通訊員楊芳)摔碎的手機屏能像皮膚一樣實現自我修復?南京工業大學材料化學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教授余子夷團隊聯合英國劍橋大學教授Tuomas Knowles團隊在《自然-通訊》發表的一項新研究,有望讓這一夢想照進現實。 活體功能材料是材料科學與合成生物學交叉融合的產物,通訊作者余子夷告訴《中國科學報》,他們發展了一種蛋白質基的細胞微載體,并構建成具有催化特征的“活”材料,實現了苯乙醇分子的高效生物合成。 余子夷說,如果將蛋白質基的微載體比作一個雞蛋殼,該成果的突出之處在于雞蛋殼內不僅有活性細胞,且活性細胞還可自由活動,形成“互助合作組”,在進行信息交換時增強了生物活性。 論文共同作者、南京工業大學碩士生張洋告訴《中國科學報》,被比喻成雞蛋殼的細胞微載體也可理解為像船一樣的載體,船內可根據不同需求裝載不同生命元素(微生物),形成不同的活性功能后,再通過3D打印制成不同形狀。 “照這樣的研究思路,用活性功能材料構建的手機屏被摔破后,微生物即可感知破損并啟動自修復功能,還大家一個完整的手機屏。”余子夷說。 他表示,該研究取得了兩大突破—— 一是賦予材料催化活性,大幅度提升了細胞生物轉化效率;二是提供了一個可借鑒的研究范式,可擴展到自修復、生物傳感等新興功能活體材料的制備。 實驗表明,該技術的突破使苯乙醇生產從原來的1克/升提升至12克/升,效率提升12倍。 相關論文信息: https://doi.org/10.1038/s41467-022-3514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