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根
塑料袋的使用,已經造成了嚴重的環境污染。作為一種由合成聚合物制成的材料,塑料具有輕便、堅固、耐用、耐腐蝕和低成本等特點。但是,它的降解能力非常差,需要50到200年甚至更長的時候;動物誤食塑料垃圾還會導致窒息、消化道阻塞或中毒,進入食物鏈的塑料顆粒,將影響整個生態系統。 為了解決“塑料威脅”,科研人員著力于開發更環保和可持續的包裝材料。據《化學工業協會》雜志發表的研究成果顯示,香港中文大學的研究人員利用細菌纖維素(BC)創造了一種新型復合一次性包裝材料,該材料由細菌合成的超細纖維素納米纖維網絡,具有比植物纖維素更高的保水能力、更高的拉伸強度、質地明顯柔軟、纖維含量高等性能。 “人們對BC進行了廣泛的研究,包括其在智能包裝、智能薄膜以及通過混合、涂層和其他技術創建的功能化材料中的應用。”該研究的通訊作者To Ngai介紹,與植物纖維素不同,細菌分泌的纖維素是通過發酵過程生產的,這意味著不需要砍伐樹木或農作物,也不會破壞棲息地。 這種新型材料透明、耐油、對人體細胞無毒,甚至是可以食用的;并且在一到兩個月內可以完全生物降解。 研究人員發現,與低密度聚乙烯塑料相比,該材料作為一次性袋子來存放零食、糖果、街頭食品、面包或類似食品的性能相當。不僅如此在,我們可能很快就會在吃完一盒麥片后,再吃掉它的袋子。而且,用這種材料制成的吸管的強度足以刺穿市售珍珠奶茶的塑料膜,并且在水中浸泡 24 小時后仍能保持其完整性。 目前,對細菌纖維素應用的主要挑戰在于它們不是熱塑性的,這也就限制了它們在某些應用中的使用潛力。Ngai表示,“通過解決這個問題,我們希望使細菌纖維素薄膜比傳統塑料更具競爭力,同時保持其生態友好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