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化新網訊 近期,浙江理工大學胡毅教授團隊與美國特拉華大學付堃教授團隊合作,以廢棄腈綸紗線為原材料,構建出3D纖維網絡增強的腈綸基陶瓷復合納米纖維固體電解質,為廢棄紡織纖維的回收利用提供了新思路,也為開發適用于柔性可穿戴電子領域的高性能固體電解質提供了一種低成本、可行的解決方案。
腈綸是由聚丙烯腈的丙烯腈共聚物制成的合成纖維。聚丙烯腈聚合物鏈中的腈基,是具有高電化學穩定性的典型強吸電子基團,使得聚丙烯腈聚合物成為制備固態電解質的理想候選材料。腈綸在儲能器件中的應用具有可行性,腈綸與聚丙烯腈主要成分相同,成本也相對較低。若將廢棄服用腈綸替代聚丙烯腈聚合物作為原料應用于儲能領域,將實現廢棄紡織品的綠色低成本高值化利用。 此項研究中,科研人員對回收得到的廢舊腈綸紗進行簡單的清洗和干燥處理后,再用潔凈的腈綸紗制備出腈綸溶液,繼而將鋰鑭鉭鋯氧(LLZTO)陶瓷納米粒子分散在腈綸溶液中,制備腈綸基陶瓷復合靜電紡絲前驅體溶液。用電紡技術獲得3D結構的LLZTO/腈綸納米纖維網絡,作為復合固態電解質的填充框架。通過簡單的液相組裝,科研人員就可將聚合物溶液滲透到復合纖維網絡中,得到LLZTO/腈綸復合固態電解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