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化新網訊 近期,東華大學科研團隊提出基于“人體耦合”的能量交互機制,研發出集無線能量采集、信息感知與傳輸等功能于一體的新型智能纖維,由其編織制成的智能紡織品無需依賴芯片和電池便可實現發光顯示、觸控等人機交互功能。
該研究中,東華大學科研團隊開創性地研發出“非馮·諾伊曼架構”的新型智能纖維,簡化了可穿戴設備和智能紡織品的硬件結構,優化了可穿戴性。在添加特定功能材料以后,僅僅經過人體觸碰,這種新型纖維就會發光發電。 東華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博士研究生楊偉峰介紹說:“這款新型纖維具有三層鞘芯結構,所采用的均是市面上比較常見的原材料。芯層為感應交變電磁場的纖維天線、中間層為提高電磁能量耦合容量的介電層、外層為電場敏感的發光層。原材料成本低,纖維和織物的加工都能夠用成熟的工藝實現,已具備量產能力。” 纖維材料改性國家重點實驗室(東華大學)研究員侯成義表示,這種新型纖維能運用到服裝服飾、布藝裝飾等日用紡織品中,當其與人體接觸時,通過發光進行可視化的傳感、交互甚至高亮照明,同時能對人體不同姿態動作產生獨特的無線信號,進而對智能家電等電子產品進行無線遙控。 課題組組長王宏志教授介紹說,下一階段,科研團隊將深入研究如何讓這種新型纖維能夠更有效地從空間中收集能量,并以此驅動更多功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