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介電彈性體與人造肌肉同義,因為它們的力學行為和物理性能與人體骨骼肌非常相似。就人體肌肉而言,更希望在保持性能的同時盡可能降低厚度,因此減輕重量。此外,肌肉的損壞會導致肌肉失效。一般來說,缺陷通常會對特定的介電彈性體產品造成不可逆的擊穿,而人體肌肉就能夠自我修復。迄今為止還沒有研發出滿足介電彈性體所有所需規格的多用途自修復材料,因此為了具有商業吸引力,介電彈性薄膜的缺陷從一開始就要盡可能少,即彈性體必須盡可能均勻。這對生產這些微納米薄膜的技術提出更高的要求,這些微米薄膜要求具有高度的彈性,所以使得生產工藝進一步復雜化。因此,研發檢測薄膜質量的新表征技術是必需的,因為薄膜最常用的表征技術失效了。
硅酮是最常用的介電彈性體產品,它含有很長的端基官能團的硅氧烷聚合物鏈,通過小而強的交聯劑進行交聯。反應部分的濃度非常低,所以彈性體具有很高的彈性以及量還良好的韌性。交聯劑和聚合物也具有相近的折射率。因此,傳統的光譜方法產生的信號會低于檢測極限,所以不能用于定性或定量檢測局部均勻性。

據悉,丹麥技術大學的A.L. Skov等人負責研究有機硅基介電彈性體薄膜的機械性能和電學性能,最近,他們在Advanced Engineering Materials出版了一篇評估薄膜的均勻性的文章。由于不均勻性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彈性體的機械性能,因此無法在均勻和不均勻的膜之間清楚地區分極的機械性能。然而,當使用電擊穿強度測量薄膜均勻性時,對得到的電擊穿強度進行威布爾分析,可得到明確的實驗數據。該方法可以清楚地確認混合方式是否得當,也可以清楚的知道抑制交聯反應,從而為通用的薄膜質量在線檢測技術奠定基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