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價鍵組合及較高的材料結晶度,導致光、氧及自然界中的微生物和酶不易對廢棄物進行自然分解。至今全球共生產超過95億噸塑料,只有9%被回收、12%被焚燒,其余79%散落在環(huán)境中。按目前的管理模式,到2050年全球將產生120億噸廢塑料,需要數(shù)百年才能降解。 解決白色污染問題,需要使高分子材料產業(yè)進入循環(huán)經濟模式,包括“生物循環(huán)”和“技術循環(huán)”兩種模式。“生物循環(huán)”是指高分子材料在使用后,在生物酶和其他因素的作用下完全降解為二氧化碳或(和)甲烷、水及其所含元素的礦化無機鹽,以及新的生物質。 生物降解塑料的發(fā)展歷程 降解塑料的商業(yè)化開發(fā)已有40多年,經歷了較長時間的認知與爭論。上世紀90年代以來,可降解塑料主要是指聚烯烴等材料中添加淀粉的品種,被冠上了“降解塑料”或“光/氧降解塑料”的名稱。歐盟于2019年明確禁用,我國則在2021年2月明確出臺生物降解材料不能含有聚烯烴等傳統(tǒng)材料的規(guī)定。 2017年7月,我國發(fā)布《關于印發(fā)禁止洋垃圾入境推進固體廢物進口管理制度改革實施方案的通知》,正式關閉了歐美國家每年將7000多萬噸廢塑料運往我國的大門。同年,歐盟委員會發(fā)布《歐洲循環(huán)經濟中的塑料戰(zhàn)略》。到2019年底,全球共有87個國家和地區(qū)采取了不同措施禁塑、限塑。 我國政府從1999年開始陸續(xù)出臺一系列國家層面的禁限塑政策,在生物基、化石基可降解聚合物的研究方面開展了多年的工作,開發(fā)了PHBV、PLA、PBS系列等生物降解產品。2020年11月,我國公布《降解塑料的定義、分類、 標志和降解性能要求GB/T 20197-202X(征求意見稿)》。該項標準將全部替代原國標的GB/T 20197-2006版。對于降解塑料的定義由過去的“淀粉添加型降解塑料”類嚴格限制在“必須完全降解變成二氧化碳或/和甲烷、水及其所含元素的礦化無機鹽以及新的生物質”,生物降解率必須大于90%。 生物降解塑料按照原料來源分類可分為兩大類:生物基生物降解塑料和化石基生物降解塑料(見表1)。 生物降解塑料的共性是:在分子設計時主鏈引入酯鍵。酯鍵是不穩(wěn)定的化學鍵之一,在生物酶和水作用下,發(fā)生化學鍵斷裂,逐步成為水和二氧化碳。然而,不是所有帶有酯鍵的聚合物都能完全快速降解,主鏈帶有苯環(huán)的聚合物如PET和PC,依靠苯環(huán)的共軛作用保護,不容易發(fā)生降解。脂肪-芳香族共聚酯苯環(huán)的含量高于50%時,材料不易發(fā)生降解。PBAT能否完全降解、是否仍形成微塑料,目前還存在爭論。 2020年全球生物降解塑料市場規(guī)模145萬噸,其中亞太81萬噸,北美15萬噸,歐洲41萬噸。產品以PBS、PLA、淀粉基材料和PBAT為主,PHA等其他材料占比較低(見圖2)。 在各國政府禁、限塑令實施下,生物降解塑料需求飛速增長。預計到2025年需求390萬噸,其中亞太274萬噸,北美25萬噸,歐洲79萬噸,年均復合增長率為21.9%。品種結構也將發(fā)生很大改變,北美和歐洲的生物降解塑料以PBS、PLA為主,亞太以PBAT、PBS、PLA為主。 2020年我國生物降解塑料的消費量約55萬噸。預計2025年我國生物降解塑料市場規(guī)模可到238萬噸(見表2)。 |